当前位置: 首页 > 花生资讯 > 人物风采

李玉荣老师

作者:

时间:2018-10-10浏览量:2066


李玉荣,女,研究员,中共党员, 1956年4月出生,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从事芝麻、花生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与成果转化等研究工作。1996年起任油料研究室主任,2009年任花生研究室主任。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高产油用花生育种岗位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李玉荣同志兼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油料作物技术分会理事,河北省油料专家顾问组组长、农业科技推广油料大豆组组长,全国芝麻、花生新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李玉荣同志先后主持了国家、农业部和河北省科技计划、成果转化项目等25项,主持培育出15个花生、芝麻新品种,完成一项“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新技术”。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奖、省、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7项,获鉴定成果8项。 


 她长期从事花生遗传与育种研究,在花生遗传基础和育种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尤其在含油量超亲优势、野生花生高油种质转育利用、含油量稳定性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她针对我国花生生产上高产品种含油量低、高油品种产量低、高产与高油性状难以聚合的突出问题,带领花生团队进行了育种技术与新品种研发,历经20年,创制总结出分子检测、双向同步、四动一定、胁迫选择、复合递进式鉴定的育种理论与技术。通过远缘杂交,在国内率先创造出含油量达60%以上的新种质。并培育出“冀花4号”等高产、高油、高油酸、抗病、早熟的油用型花生新品种13个。同时,开展了花生高油遗传基础研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丰富了我国花生高油遗传育种理论,推动了花生育种科学技术进步。育成的高油品种提供国内9家科研单位用作亲本,并已育成一批高油花生新品系,其中审(鉴)定品种2个。


 冀花2号的育成与应用,结束了河北主要依靠外省品种支撑花生生产的局面,使全省花生面积扩大了180万亩、单产提高了10% ,实现了全省花生由低产向中高产的突破,单产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02年育成早熟品种冀花3号后,2003年又育成我国含油量最高的花生品种冀花4号,含油量高达57.65%,超过国家高油品种攻关指标2.65个百分点,高于生产推广种3~5个百分点,亩产突破500公斤。2006年育成大果高产高油新品种冀花5号和冀花6号。高产高油系列品种的育成,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花生优质与高产育种的难题,而且实现了我国花生由高产向高产高油的突破,为花生生产和油脂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冀花4号2009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冀花5号、6号2013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冀花4号、5号、6号正在冀、鲁、豫、新、辽、吉等9省市大面积示范和应用,并被鲁花等油脂企业作为主要原料品种生产。


  “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新技术”可使产量提高38.57%,被专家认为是芝麻栽培上的一大突破,开辟了芝麻栽培技术一条新途径,该技术1994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冀芝1、2、3号白芝麻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结束了我省种植农家种的历史,实现了全省芝麻品种第一次更新,使单产提高30%以上。选育出的我国北方第一个亩产突破150公斤大关的“黑芝麻新品种冀9014”,开创了黑芝麻品种人工培育的先河,结束了北方芝麻产区没有黑芝麻高产品种的历史,开辟了3个黑芝麻新产区,促进了北方芝麻生产、加工和出口,该品种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我省花生主产地建立了新品种繁育与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展示、技术培训和观摩,推动了全省花生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全省花生品种更新换代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并在黄淮、东北及新疆大面积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新品种累计应用5500多万亩,亩增产10%以上、增收200元,创社会经济效益110余亿元。在河北,新品种年应用面积350万亩以上,占适宜面积的60%以上。


  目前,李玉荣正带领团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高油高油酸育种及其应用基础、农机与农艺配套栽培技术等研究,为促进花生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