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炫强,博士,研究员,硕士导师。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室主任,2009年12月入选为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花生遗传育种和功能基因组研究。
先后承担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五”, “九五” 科技攻关、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农业部“948”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国家星火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等30多项。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培育花生新品种15个,其中10个品种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鉴定),14个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在花生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和创新,新品种的培育,抗黄曲霉机制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1、从国外引进抗病、抗旱和优质的花生种质500份,从中鉴定和创新出一批育种新材料。
2、培育花生新品种12个,其中5个品种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鉴定),7个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蛋白质、脂肪含量,油酸/亚油酸比值,白藜露醇)和抗病(锈病、青枯病和叶斑病)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和突破,并在我国南方花生产区各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在花生抗黄曲霉育种和抗性机制研究中取得显著进展。
培育出国内第一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的抗黄曲霉侵染的花生品种“粤油9号”和“粤油20”。
在花生抗黄曲霉机制研究方面,(A)发现花生种子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非特异性转脂蛋白质,过敏原1类似蛋白质等与抗性有关;(B)发现花生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多态性的诱导与抗性相关,在国内外首次发现花生的β-1-3葡聚糖与花生伴球蛋白质具有很高的同源性;(C)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4个可作为花生抗黄曲霉辅助育种技术的蛋白质分子标记;(D)采用花生基因芯片技术,发现抗性品种在干旱胁迫下有104个基因表达上调,在干旱和黄曲霉侵染后有83个基因表达上调,经与感病品种相比较,发现49个上调表达的基因与抗性相关。
研制花生黄曲霉综合控制技术规程,并参与制订《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监控计划》。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专业会议,参与编写花生研究专著二本,并在《Phytopathology》,《Plant Science》,《Plant Pathology Journal》,《作物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发表会议论文20多篇。作为主要完成人,曾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八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和三等奖二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一项。
现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一级学科带头人,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后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荣誉。